落户资讯网落户一对一咨询服务
栏目:应届生入户 人气:0 时间:2023-02-15 来源:网络
(应届生求职技巧汇总--采访多位HR的纯干货版)
一直特别关注应届生求职领域的动态变化,自己当年求职经历了不少坎坷,走了很多弯路,所以先对这个领域很好奇、也很愿意花点时间研究研究。刚好朋友里有几位是在大厂做HR的,也有在求职教育领域从业的;所以这段时间趁他们不忙做了个简单的访谈,并且把关键信息做了以下梳理,希望能帮助到即将求职,或是正在求职、对求职存在各种困惑的小伙伴们,避免走我们之前走过的老路。
内容概要:
一、目前应届生求职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短板
二、应届生如何做职业规划
三、应届生求职准备应该怎么做
四、网申投递注意事项
五、各类笔面试准备及注意事项
六、如何对比和选择Offer
七、入职前准备
对自己的职业没有太多的追求与规划,许多应届生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非常倾向于参考学长/学姐的求职成果,没有对自己的情况有个客观的预估求职技巧相对欠缺:无论是简历的质量还是面试前的准备都显得不够用心、甚至很给面试官很佛系的感觉经历丰富度相较海归整体要差一些缺少国内的实地实习对国内求职市场及其眼酷性的认知不足,部分海归眼高手低情况明显;并且对平台和薪资的期望也高于国内应届生部分海归英语表达能力相较国内名校应届生无明显优势,企业逐渐撕下“海归英语好”的标签部分专业(如左边法律右边、财务等)海归回国后发现自己在海外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国内相关体系不符回国求职的时间节点尴尬(目前的疫情影响把很多学生留在国内、某种程度也算是好事,至少有充足时间补充实习经历、并争取实习留用)
应届生求职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被父母所左右:1)父母会凭借“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还多”的理论,用自己过时的经验帮助孩子求职;2)有些父母会把自己当年没实现的理想加在孩子身上;3)也有父母是通过”经济制裁“控制孩子的求职方向;4)甚至还有父母不经过孩子同意直接安排了工作,结果孩子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不满意、直接裸辞跑到其他城市自己求职……诸如此类的情况生活中笔笔皆是,也造成很多应届生完全没有对职业思考的过程。这里聊这些并不是说父母不该关心和介入,只是现实中的情况是大多父母的干预往往会使孩子的求职朝着消极方向发展,所以父母的介入要考虑方式方法以及介入的程度,而作为子女,也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避免因父母代劳而出现的长远问题。
让父母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决策、决定自己的未来,以及有能力对决策的结果负责自己不能一直陪在父母身边,年轻的时候总是要有自己的事业,但是也让他们知道自己这么做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自立人格独立的前提是经济独立,如果你还是依赖服务的经济支持,那么职业的发展就很难完全独立让父母看到自己对待求职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和重视程度……
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很多,所以没有哪个职业路径是对大部分人有借鉴意义的,每个人都应该独立的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与期望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需要尽量早制定,也要不断跟随行业情况和自身发展诉求不断调整、优化职业规划是规划一条路径,而不是单单瞄定一个“终点”,“终点”是为了帮助确定职业方向,但是“路径”是到达这个方向的方式和过程目标太高会提高达成难度,如果进展不顺会打击求职信息,所以建议前期的求职目标要尽量与自己的能力现状相匹配;尤其是在自己职业初期,对自己的能力和求职环境预估不准确的情况下,不需过度关注职业规划的精度,目标的范围可以大一些、多给自己一些选择空间思考职业规划这个过程本身的意义可能比最终结论的意义还重要;思考的过程会让自己想清楚到底“想要什么”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到底追求什么,并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类职业去感受到底哪些领域符合自己的追求,这个过程中发现很多之前自己没有关注过、但是适合自己且自己能胜任的职位提供一个大致的求职方向和目标,以至于在海投的过程中不会逐渐迷茫不是说这个职业方向确定了就不可更改,在之后的求职过程中你会有更多的体会、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些都可能会影响你最初的判断,从而对职业规划进行调整;但是不是因为职业规划未来需要调整、所以就没有必要制定规划,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有目标
1)背景评估
学术经历:企业大多对候选人院校有要求,清北复交-985-211-一本……现实的招聘中,隐性的院校门槛还是存在的,而且每个企业之间的偏好还会有一定差异实习经历:在求职之前,候选人唯一最接近真实工作的经历,所以企业都会非常重视候选人是否有同级别公司的相关岗位实习经验,这决定了你入职后的培训成本和成长速度项目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实习经历的缺失;尤其是如果参与过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将会是比较大的左边加分右边项校园活动经历:体现自己的沟通能力、领导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能力等,另外,面试官倾向认为没有校园活动的候选人可能在性格上有某种缺点兴趣/爱好:尤指能坚持一段时间、并取得一定成就的爱好,例如“喜欢旅行,所以运营了一个旅行博主号,有10+w粉丝;这能证明候选人有追求、有恒心、有定力,对待业余爱好都能如此成功、对待工作肯定也不会差
2)个人能力评估
能力:
能力现状:(1)理论层面——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能适应当前的工作需求,或是只要简单培训即可胜任工作(具有必要专业基础);(2)应用层面: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能力提升潜力:(1)智商:许多顶级公司都会在笔面试环节对候选人智商进行评判,以横向其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都有类似脑筋急转弯的笔试题/行测题;(2)学习方法及效率:a)可以通过成绩、证书等学习成果性指标侧面反映出来,b)也可能直接在面试的过程中被询问道
心理:
性格:有些岗位倾向要比较自信的人(如:销售),有些则比较喜欢保守的人(如:风险管理)抗压能力:可能是因为目前企业里的玻璃心越来越多,于是企业在筛选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一点,经常会引用压力面来进行测试认知风格/心态:积极/消极风险偏好:投资类岗位尤其关注这点
1)横向对比
将自己与同龄人做对比:不管是本专业求职还是跨专业求职,都要同时对比所有竞争者,而不是限于本校、本专业;因为即使你是本专业领域内求职,也可能面临很多跨专业抢饭碗的竞争者,所以在和相对比的时候要尽可能对比各类可能产生求职竞争关系的应届求职者。
2)纵向对比:
将自己与学长、学姐作对比:注意对比的时候不要被历史案例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学长、学姐的成功案例仅做参考,还是那句话,在职场上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Case,我们要做的是从过往的Cases里面吸取经验和方法,但不要妄想用之前的答案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3)供需对比:
将自己与想去的行业、公司的整体招聘要求做比较和衡量:归根结底求职市场是买方市场,所以能否满足企业的要求标准和要求是最根本的判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真实需求往往不完全是岗位JD写的那样,有很多隐藏的要求是需要做些深入了解才能发现的。例如很多岗位都写:“本科及以上,专业不限”,但是实际招聘的时候还是会倾向硕士学历相关专业候选人、甚至也可能只是倾向男生/女生,之所以这样写只是为了能尽量多收到相关简历、避免遗漏人才;并且避免了招聘过程中的某些“歧视”。
1)理想与现实完美结合
这当然是最幸福的事情了,比如有人就是喜欢追星、去了经纪公司;有人就是喜欢网游,去了游戏公司……所以建议有明确爱好或是追求的人尽量寻求职业与爱好的结合,但是如果你担心职业会影响自己对爱好的感觉、希望爱好与工作分开就另当别论了
2)理想向现实妥协
肩负着家庭希望:有很多家庭是把孩子作为改变家族命运的希望,或是至少是希望能改变家庭的财务状况;我就见过很多大学同学是贷款上学的,他们没有办法在毕业后直接追求经济回报慢、但符合自己理想的事情,当务之急是先赚钱把贷款还上,那在这种情况下,找一个有发展、赚钱多的工作是最明智的选择。并且,我不认为他们失去了追求梦想的机会,只不过时机不是现在。父母之命难违:前面也有提到过,许多父母会强加一观念和意志在子女的求职决策上,这时候就要看子女够不够独立做判断了,如果自己不能独立,那父母的意见就会占据主导,孩子会丧失决策的主动权,最终孩子的求职变成了父母的求职,但是等到父母与孩子的价值观出现大面积相悖的情况,求职的矛盾就产生了,所以建议应届生在求职的时候,如果在你家真的是父母之命难为,那就尽早找到双方求职观念上的均衡点,避免在求职过程中出现激励的观念碰撞,这会导致内部决策效率的消耗随大流,不希望冒风险:如果自己是风险厌恶的,不希望冒风险做一些”不符合人设“的事情,那就遵循自己最现实的追求;我的一个朋友也是这类人,因为她一直觉得自己想做的是音乐相关的工作、比如歌手或是音乐制作人,但奈何基础太薄弱了、也担心自己会成为笑话,所以毅然决然的把它单纯作为一个爱好,开始找”正经工作“,目前在银行上班。
3)现实向理想妥协
理想足够强烈:如果可以为了理想,不顾其他人的看法、也能接受短期的财务状况影响,那说明你的理想足够强烈了,求职可以跟着理想的方向去走。衣食富足:如果衣食富足且服务不干预职业选择,那也可以完全跟着理想的职业方向去走。
4)小结:
职业规划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不合适:之所以先把这些情况都列举出来,是因为求职大多是一个考验耐心的漫长的过程(如果对职业完全没追求的除外),这个过程里如果设置的目标太低,就会导致工作之后没有成就感,也会在之后的同龄人对比中产生焦虑;但是如果目标设置的比较高,那么求职过程就注定不会非常顺畅,甚至会充满挫折,这时候你还能不能坚定之前的目标和方向就变得很重要,我遇到很多求职者经常是在求职的过程中慢慢变成了”先上车,后买票“的心态,后来慢慢就变成了”有个工作凑合着就行,总比待业好“;如果是这样的状态,那说明前期的职业规划做的太“遥不可及”了。所以在职业规划初期一定要想好自己做职业规划的基础是什么、以及短期内的生活现状和家庭情况对自己职业规划的影响和要求什么,基于上述信息设置的职业终点会更理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选择职业终点的时候要尽量没有“不必要刻板印象”,多瞄定一些行业和领域,说不定某个之前没接触过的行业/岗位恰恰是最适合你的。比如我堂弟是财务专业的,大三之后一门心思相进四大做审计,连四大有咨询业务都不知道,刚好我在某外资咨询做过,简单跟他聊了一下咨询行业的情况和工作状态,没想到他真的顺利进入德勤咨询了,当然这里面少不了他自己的努力,但是我想要是没有当时偶然的连天,现在他应该还是不知道咨询是做什么、也不会跟咨询有太多交集
任何起点的人都还有权利、将来会有能力追求高层次的职业目标;但是前提是要把自己的路径选择好、避免把过高的职业目标作为直接且唯一的选择
例如:平时我私下接触过的应届生,10个想去咨询行业的求职者里会有至少9个告诉我他想去MBB,至少有6个说除了外资咨询其他都不去,而且不接受外资市场研究类公司……但是我想问他们的是,你们知道所有外资的战略咨询公司1年招多少应届生嘛?答案是:比我见过的想去外资咨询的应届生还少,并且我还真的没接触过多少人
所以如何设置一条符合自己的职业路径就很关键了,进战略咨询的方式有很多,建议大家可以去领英看看目前在职的咨询顾问的职业路径,应该不难发现有不少从业者是从甲方企业或是较小咨询公司跳上来的,这些路径都可以被参考
1)大一
实践:加入一些社团,并努力争取为社团创造价值,这样在大二/大三之后才能有机会担任核心职位成绩:开始设置GAP目标,为获得有竞争力的成绩和排名打下坚实基础
2)大二
实习:开始做一些实习:先不用过分考虑实习公司的平台大小,这段实习的作用是:1)积累一些经验,方便之后找更大平台的实习;2)通过实习判断自己的求职喜好、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适合什么不是什么……;3)最终这段实习可能并不会写在简历上,因为之后会有更多含金量更高的实习成绩:继续保证学习成绩处于年级较高水平,避免大三/大四要为了刷分而浪费实习的时间实践:要趁这段时间参与一些大型社团/校园活动,并争取担任核心职能岗位
3)大三
准备本科毕业求职:
实习:这时的实习要注意平台了,因为大三的实习往往都会出现在简历上,并且决定了大致基调和方向;许多求职大牛的简历里,往往都是在大三的时候做了一段决定性的实习项目:看看自己是否能机会去实验室给学长学姐或是教授打杂帮忙,哪怕是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尽量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为自己增加一些有价值的项目经历和学术背书成绩与实践:同大二考证:开始准备考取证书
准备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
考研:自学或报班、准备考试留学:准备语言成绩+准备背景提升/推荐信
4)大四
准备本科毕业求职:
实习:继续补充实习、并争取实习留用全职:努力准备参加秋招考证:考取必要的证书
准备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
留学:对于不需要参加语言班或是预科,有充足时间的同学,建议大四再补充一段实习,因为留学期间再想补充大段的实地实习就比较难了国内考研:看导师的安排,是不是要提前去实验室帮忙;反正这段时间不是要做科研就是要做实习,一定不能闲着
5)硕士
留学:
成绩和项目经历依旧重要实习:如果没有时间在海外做实习,就做国内的远程实习
国内考研:
这里默认大家都能一次考上自己梦想的学校、不需二战考研成绩依旧重要实习:继续补充实习、并争取实习留用项目:争取能在知名期刊上多发论文
1)学术能力证明材料
成绩:刷分、提高GAP:不同学校都有自己的刷分方式和标准,所以应届生可以提前刷分,这样在简历投递环节的通过率会有明显提升;另外按照什么方式计算GAP也很关键,求职者可以选择尽量有利于自己的计算方式论文发表:学术论文发表有利于突出专业能力和相关成就证书:(1)相关从业证书、资格证书:如证券从业、会计从业、期货从业、教师资格证、CFA、CPA、ACCA、律师证等等;(2)竞赛获奖证书:国奖、各类商赛证书、各类电子科技创新大赛证书等等;(3)等级证书等其他证书:例如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等
2)提升能力储备
硬实力:
专业能力:例如计科-编程能力;财会-财务分析的能力;统计-数据分析的能力;量化-建模能力……相关专业软件的操作能力:例如数据分析类:Python、SAS、SPSS等;设计类:PS、Illustrator、InDesign等;财会类:金蝶、用友等……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主要指MSOffice系列软件,以Word、Excel、PPT为主,这里的从操作不是基础的操作,而是要越精通越好,之前面试过有些候选人数据透视表是什么都不知道、但却说自己精通Excel;语言能力:英语及小语种:英语四/六级(不是通过就行,分数也很重要)、雅思、托福等都可以
软实力:
沟通能力:目前应该没有哪个岗位是不看重沟通能力的,而且这个能力也是最容易被证实的,毕竟整个面试过程中要有多轮的、各种形式的沟通,所以觉得自己沟通能力较差的要尽快补起来了、这个是硬伤,可以尝试多演讲、或是多找人聊天,多会有帮助的,实在不行可以自己给自己录视频,自己再回看、发现沟通中的问题;创新力:面试中特别常见的问题,其实只要不循规蹈矩、能灵活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就算是一种创新了,所以不需要绞尽脑汁去想自己”发明“过什么,而是从过往经历中提炼出自己“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事件;时间管理能力:大公司往往特别喜欢有计划的人,所以该能力也比较重要,建议可以从求职开始,让自己的每一次投递都井然有序、每一次笔面试都做好充分的记录、每个面试后都有序的复盘自己的表现……这样在面试中被要求举例的时候也可以直接用该事件证明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一举两得;抗压力:现在应该很少有什么岗位是压力很小的了,之前大家认为银行的工作比较清闲稳定,其实也早就不是想象中这样了,所以几乎所有岗位都面临抗压能力的考核;如何能让自己在高压的情况下还能积极、理性、高效的工作是很重要,真的能把压力减轻或是完全缓解掉可能不太现实、所谓的缓解压力是要把它控制在可控的、不会对自身产生负面影响的区间内;所以单纯的说“我会靠听音乐减压”并不会让你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还有很多其他软实习可能会被考核到,这要看岗位具体需求;
软实力提升比较慢,所以建议时间非常紧凑的应届求职者(如2021年1月还在求职的应届生)可以酌情降低在该模块花费的时间精力,把更多精力放在面试技巧提升上,让自己更能在面试中展示出这种能力(不一定要自己真的完全具备)
3)丰富经历储备
实习经历:
这部分是最重要的,前面多少提到了实习经历的重要性,这里主要讲一下各类实习经历的含金量。
寒/暑期实习:是企业设立在寒暑期的实习项目,但不是所有在寒暑期进行的实习都叫寒/暑期实习、要看具体的实习项目名称。一般只有大企业才会有专门的寒暑期实习项目,比如顶底咨询、顶级投行、四大、顶级快消等等;这个项目往往要提前半年到1年进行网申,并开始逐渐进入笔面试流程,比很多企业的全职校招的难度还大、招聘流程还多。所以由此也可以判断这个实习的含金量是有多高。许多顶级的咨询和投行只承认求职者的暑期实习,并且至少要求候选人有同级别公司的暑期实习经历,少数投行只承认自己公司的寒暑期实习经历。寒/暑假实习是最能学习到知识并且能快速积累经验的实习项目,所以寒/暑期实习应该作为第一优先级,建议时间允许、能力能达到要求的在校生可以优先准备该类实习日常实习:最常见的实习形式;企业日常会不定期有实习生的招聘需求,只要原因是:1)项目本身人员需求不确定性;2)实习生的流动性较大;日常实习是最容易补充的实习,各类公司、无论规模大小都会或多或少需要一些实习生来调整人力成本和做一些基础工作,所以找日常实习的难度本身不大,因此求职之前一定要先保证自己有实习,哪怕平台比较小。另外,日常实习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很难在一开始就是到大公司的核心部门、核心岗位实习,所以:1)要有耐心,现解决从无到有的过程,再慢慢提升对平台和工作内容的要求;2)实习要尽早,这样才有足够的“升级打怪”的时间。远程实习:主要是疫情催生出来的实习形式,疫情之前比较少见;企业为了方便人员管理采用远程雇佣的方式招聘实习生;但是目前也会有企业内个人出来带付费实习生,之前还在网上有过一些讨论,其价值仁者见仁。远程实习可能是介于实习和项目之间的存在,因为不一定远程实习都会有正规的实习证明,但是某些程度来讲可能比日常实习还容易学到东西,因为往往远程实习都是项目急招,只要一入职就会有项目组的工作可以做。
实习经历之间一定要有延续性,也就是尽量要避免出现简历上有3段实习、但是每段实习的内容完全不相关的情况,因为会误导面试官让他觉得你什么都想做、也什么都不想做;如果已经出现这种情况,建议适当舍弃部分不相关经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期望求职的领域内再补充几段新的实习、以把之前的不相关实习顶替掉
在实习的数量和每段实习的平均时长上要做权衡:1)不能一段实习做太久、这样简历上的经历丰富度会被限制,也失去了到其他大平台学习的机会;2)也不能每段实习都很短(1-2个月),这样会导致HR怀疑你的稳定性,以及怀疑你对每个公司的业务和工作内容都没有了解的很深入;3)比较理想的状态是3-4段实习,至少有一段实习能做4-6个月,且这段实习还是所有实习经历中与求职方向最接近的
项目经历:
科研项目:不是每个候选人都有机会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所以这个含金量对于应聘很多要求研究/分析能力的岗位来说是比较高的,学术论文的发表也可以写到简历中的,如果期刊很知名的话,可以把期刊名在简历中highlight出来其他学术类项目:该类项目在硕士课程中比较常见,尤其是海外院校的硕士课程大多伴随一些个人或小组的课程项目(该项目会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这类项目都可以作为学术项目经历写在简历上,尤其是对于实习经验较少或与求职方向不相关的候选人创业项目或其他实践类项目:这里主要说一下创业项目,现在国家鼓励创业的大背景下、许多在校生都会校园创业,并且把这段经历浓墨重彩的写在简历上,而且自己的Title往往还很高,经常可以看见“创始人”、“总监”等名号出现,比自己面试官的title还高,这肯定是不合理的,另外,如果创业很成功的,作为创始人的这些候选人应该不至于再给别人打工吧?所以大概率率都是创业失败的,在面试官的眼里,失败的创业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因此建议这类经历都谦虚地的写成“项目”,并且把自己的title变成项目小组负责人,客观的描述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校园/社团经历:
绝大多数候选人都会在校园内参加过社团/实践活动,如果没参加过的要补充一段,不然会被面试官理解为“不合群”或是缺少基础的“社交能力”;社团/活动的级别决定了含金量:诸如AIESEC、模拟联合国之类的国际性社团组织是价值含量最高的;再就是中国志愿者协会等全国性社团,其次常见的主要就是校级或院级社团,如学生会、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院级学生会,乒乓球协会等等;学生会或是学术类的社团的价值点会高于一些纯文体类社团,除非你所在的文体类社团曾获得较高的荣誉;在社团中的职位同样很重要:一般在社团中的职位不要低于“部长”,最好是“主席”或是“副主席”之类的职位,否则含金量会大打折扣;
4)目标行业的信息了解
专业相关:
行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核心玩家及新晋玩家目前的业务发展情况;目标岗位在业务链条中的定位、职责及能力要求;如果不同公司对该岗位定位不同,则需要分别梳理;例如不同公司的数据分析师岗位的定位和技能要求会有较大差异;
该信息获取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能准确面试中涉及的各类专业相关的问题,并增加CommonSense相关的知识储备,在被问到的时候可以有谈资,体现出你不是因一时冲动想要入行;其次是为了帮助判断行业和内部企业的具体情况,再次判断自己的职业规划。但是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因为自己觉得这个行业不是新兴行业、或是不是高速发展的行业就直接选择放弃,这个理由不够成熟,因为说到底,行业发展如何与你的相关性没有高到这种程度,你也不会一直在一个行业或公司一直做下去。所以有些因素要自己反复平衡它的重要性,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考虑、以及要多大程度考虑,不然这个职业规划会把自己限制住;
求职相关:
行业内代表公司的招聘情况,具体包括:招聘人数,招聘标准、招聘流程、笔试所采用的的题型/题库等等;求职难度:可以通过论坛等渠道获取曾经拿到该公司/岗位Offer的候选人的背景进行分析;
5)求职材料准备
简历:如果有不同的的求职方向,则需要撰写不同版本的简历,因为不同类岗位需要展现出来的能力和亮点肯定是不一样,例如同事求职会计事务所和银行,就可以撰写两份不同的简历;CoverLetter:一般外企会需要,最好是最对部不同的企业进行个性化修改,不要每个企业都发同一封求职信;推荐信(如果有):最好是企业推荐信;
虽然对于应届生的求职建议尝试多方向、不局限,但是还是要有目标投递范围的;例如如果某个候选人是财会本科,她可以申请四大、八大,也可以申请甲方公司的财务、会计等岗位,甚至可以考虑一些财务共享中心的职位,这就是多方向尝试,但是那么多的甲方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财务招聘需求,这个候选人是不可能有精力把每个公司都投递和面试一遍的,所以就需要从目标的领域和求职方向中筛选出来合适自己的公司进行投递,这样才能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有效的投递上
了解目标企业目标岗位历年的招聘要求;并持续关注该公司岗位今年招聘是否存在形式、标准等维度的潜在改变,进一步判断当下的求职难度/成功率。
时刻关注公司官网和相关论坛/左边公众号右边,及时获取今年招聘的最新信息,以尽快了解企业的招聘流程和形式变化,例如某些企业之前都是行测类笔试题,今年突然改为游戏类测评,那如果没有提前准备的话就会被搞的措手不及。
1)企业信用情况及左边法律右边风险
可以通过企查查之类的平台看企业注册时间、法人代表、是否有诉讼等,这些都能帮助判断企业是不是在左边法律右边层面足够可靠。
2)判断投递渠道是否正规
判断企业是否在各大招聘网站均有发布招聘信息;招聘信息更新是否及时准确;招聘邮箱和电话是否为公司官方号码(私人号码也常见,但要警惕)
3)岗位描述和岗位JD是否真实可信
有些企业的JD写的过于浮夸和吸引人,或是薪资远高于同类岗位,都要慎重投递
4)网评如何
可以在知乎、看准等渠道了解企业员工的真实看法(但是基本企业都是会有或多或少差评的,这部分参考值建议不要太高)
5)判断公司是否满足非工作属性的要求
距离家的远近程度福利情况是否能帮助外地求职者落户(在一线城市尤为重要)……
根据对企业整体情况的判断,确定投递的优先级,保证在自己最心仪的公司/岗位上分配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求职准备。
行测:常见的题库有北森、赛码等,可以直接搜索相关题库的练习题进行刷题;游戏测评:没有太多技巧可言,尽量根据自己能力完成即可,有些游戏测评里会有类似华容道等基础游戏的元素,所以可以通过玩一些基础游戏来提升该类笔试的通过率;专业笔试:体系化的复习之前学过的专业知识,并且根据岗位要求补充新的知识、融会贯通;性格测试:尽可能诚实,虽然做题时说谎可能会帮助你通过该轮笔试,但是之后的面试也还是很难一直走下去,而且违背自己真实性格取得的Offer之后工作起来也不会开心;
网上会有往年的笔试真题或是当年的笔经,这些都有助于做好笔试的提前准备。
通用行为面试:这类面试基本就是针对过往经历的问题进行提问,不会涉及很多专业知识或是超纲问题,但是需要候选人对自己之前的经历如数家珍;通用行为面试以职业规划类问题、3why问题和宝洁八大问为代表;专业面试:(1)正常面试:根据岗位需求考核专业问题,只要提前准备,基本都不会很难,毕竟校招对专业度要求不是很高;(2)压力面:主要是测试候选人在高压情况下的思维敏捷度和反应能力,多见于对抗压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面试过程中;
1)单面:
1v1面试:大多面试都是1对1进行的
HR面:对候选人综合能力、稳定性和意愿度进行判断经理面:对候选人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进行判断,同时也会横向该候选人是否与现有团队相匹配(无论是性格还是专业素养)总经理/合伙人面:从公司层面选择价值观相符合的候选人,面试问题与HR面有很多类似;并且具体面试情况很看领导的个人风格和当天的心情
nv1面试:国企或国企风格的公司比较容易出现多个面试官对一个候选人的情况;但面试内容与1v1面试大同小异。
2)群面
(1)无领导小组讨论:
道德问题:最为通用的问题,一般都是讨论:如果一群不同身份的飞机遇难,现在只能救1个要救谁?或是如果让你选择杀掉1个人或是3个人,你会如何选择?等等;这种问题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更多的是对讨论过程的考核,判断候选人在团队中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遇到其他组员的不同观点时如何充分表达自己观点说服他人、且最终为了团队利益如何求同存异;商业问题:对商业问题的开放式讨论,例如某个酒店连年亏损,请你的团队分析可能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虽然也是没有觉得正确的答案,但是是有明确的分析方向的,因此除了考核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过程表现以外,也会考核组员之间的businesssense差异;
(2)辩论:在银行的校招或是一些销售岗位的招聘环节中比较常见
(3)游戏:比较新颖的群面模式,应用的企业也不是很多,但是整体难度较高,比艰难把握游戏规则背后的选人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群面中的运气成分很重要,因为遇到什么样的组员是你无法选择的,如果其中有明显的团队破坏者,则整组的表现都会被拉低。
1)电话面
经常是面试的第一轮,HR接着约候选人到公司进行下一轮面试的契机先进行一轮简单的面试,主要是判断基础信息是否真实、以及意愿度是否强烈。
2)视频面
因为疫情而变得很常见,在疫情管控升级的时候,各环节面试都有可能是通过视频面的方式完成。
3)正式实地面试
约在公司:没有疫情的情况下,企业都希望候选人到公司实习面试,因为见面聊天个能直观的帮助大家互相了解。
4)非正式实地面试
约在咖啡厅等场所:常见于社招,一般能愿意约候选人在外面聊的大多是比较平易近人的老板。
不是只有左边offer右边拿到手软的大牛和学霸才会有左边offer右边选择的“困扰”,每个人在职业生涯初期都要谨慎决定,毕竟入职的第一家公司和第一个岗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起点的高度,也潜在的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多个Offer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可以对比衡量的维度包括但不限于:
薪资年假、团队旅行等福利晋升通道如何,多久能review一次五险一金话补、餐补等补贴班车、食堂、健身房等便利设施是否有宿舍、或是否离家近是否能支持落户……其他你可能关注的点
另外,决策过程中每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个性化衡量手里的Offer能都能满足自己的求职需求,如果很难抉择的话,可以根据量化的方式帮助进行判断,例如为自己重视的因素设置权重并打分,客观的选择总分最高的Offer。
待业空窗期越久,求职难度越高骑驴找马也未尝不可如果目前能进入一个平台稍小的目标领域公司工作也是一个选择,毕竟积累的经验对于之后跳槽到大平台还是有帮助的,至少是比一直待业要好短期的工作经验也不会导致你的应届生身份消失,先不用考虑缴纳社保对自己应届生身份的影响
入职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最高学历毕业证及学位证、海归求职者需提供学历认证、成绩单、实习证明、投递过程中提及的各类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社保/公积金账号(如果有)等,不同公司要求不一样,这些材料都可以先准备起来、有备无患
根据岗位要求针对性学习,尽可能在入职前掌握所有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数据分析岗位的候选人在入职前要对公司业务逻辑和指标有所了解、并且保证可以熟练使用SQL、Python、SAS等公司要求的软件。
工作的状态与学习时的状态有很大差异,学习是为了自己,但是工作是为了公司和客户,所以这个心态上的转变很重要,它会影响你在处理工作时的方式和尺度。
熟悉公司环境及周边情况,如果是租房居住,还要先适应新的居住环境,保证自己的工作前期不会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处理生活琐事,尽可能在完全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这是新人对待工作应有的态度。
刚刚开始工作往往还有很多事情难于应对,需要加班处理;如果工作本身就需要加班和出差的话,对于新人来说会更难于适应,所以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处理好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平衡,找到新的、自己可以适应的均衡点。
(完)
希望上面的内容能帮助到大家,下面附上完整的思维导图资料,如果图片不清晰可以私信找我要原图,有整理的不正确的内容请大家包含、也欢迎大家指正。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3-7767-2635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